欢迎进入365-588!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城管要闻  
打印|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南方日报报道我委无害化处理中心张玉凤同志先进事迹
创建时间: 2015-05-29
 

原文转载

  "靠自己的能力生活不自卑"

  走进广州市无害化处理中心,浓烈的粪便味扑面而来。这是广州唯一的粪便处理单位,24小时全天候运转,张玉凤在这里坚守了19年。今年“五一”前夕,她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工作枯燥,又脏又臭,整天想着,日子就不快乐了。”

  张玉凤如今是广州市无害化处理中心女子掏粪班班长,天天沾满一身粪水,却阻挡不了她对世界报以爽朗的笑声。在她看来,掏粪工作并没有低人一等,“靠自己的能力生活,不觉得自卑”。

  ●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实习生 侯明杰 通讯员 陈志刚

  掏粪并不低人一等

  见到张玉凤时,她头戴“保洁城管”字样的小帽,嘴捂白色口罩,身着蓝色长袖长裤,手戴蓝色胶手套,脚穿黑色长胶鞋,“全副武装”地拿着冲水喷头清理粪便处理机器。

  “第一天进厂时,单位还在猎德,干部和工人都在3米高的塔里清理粪渣”。

  张玉凤当时只有26岁,这样的场景让她感到很愕然,“工人们都没戴口罩,只有白色线制手套作为简单防护,脸上还挂着溅到的粪便”。

  “刚来时觉得工作稳定,没想过又脏又臭,就直接来上班了。”最初,张玉凤一走到粪便处理池旁,就被扑面而来的恶臭熏得不停呕吐,回家一拿饭碗就想到工作的场景,肚子顿时感觉“翻江倒海”,一段时间下来人就瘦了一圈。

  掏粪辛苦,收入又低,跟她一起到单位的工友有的转行,有的宁愿回家当农民。

  当时身边的亲朋好友都不理解:“年纪轻轻的,做什么不好,干嘛去掏大粪。”丈夫也心疼她,“不适应就换工作吧,不要勉强自己”。

  面对旁人的目光,张玉凤也曾感到孤独与苦闷,但她仍默默地坚守。“这就是一种生存方式。

  人们各司其职,我们靠自己的能力生活,不觉得自卑”。在她看来,掏粪工作并没有低人一等,“只想踏踏实实地做,兼顾好家庭和工作”。

  2004年“非典”肆虐,香港淘大花园事件说明粪便也是“非典”的重要传染源之一。然而,当时无害化中心的处理任务却更为繁重。

  面对着生命的考验,家人劝张玉凤找理由在家休息,躲一段时间。

  张玉凤当然清楚工作的危险性,然而,如果粪便不及时无害化处理,污染的是整个城市,将有多少家庭、多少人遭受不幸。面对家人,她故作轻松地说:“没事,中心的防范措施特别严密,我会小心的。”

  那时天气炎热,掏粪工人天天汗流浃背。

  “里面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都能拧出水来”。张玉凤带着班组人员加班加点,一直坚守,硬是完成了12万多吨的粪便处理任务。

  “有了机器设备,苦日子过去了”

  掏粪19年,张玉凤也见证了无害化处理方式的演变。刚开始是人工操作,由于进入处理的垃圾常夹杂沙石、大团垃圾等,容易沉淀池底,影响池内容量,需定期清理。

  张玉凤和姐妹们要跳下1米多深的粪池内,铲出沉淀在池底的沙石、垃圾。

  2002年,单位从德国引进了处理设备。本以为机器的到来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没想到机器却有些“水土不服”。为了研究改进机器的办法,张玉凤利用大家打麻将、看电视的时间,“泡”在闷热的车间里,学习粪便处理故障排除方法。

  经过反复实践,“水土不服”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张玉凤很感慨:“机器设备代替了人工操作,苦日子都过去了。”

  尽管设备有了改善,但长期奋战在一线,掏粪工人的身体多少都会有劳损。对于辛苦取得的荣誉,张玉凤看得很淡。

  张玉凤认为,她只是掏粪岗位上的一个代表,“做这份工作从不后悔,会一直坚持干到退休”。(南方日报)


 
信息来源:无     责任编辑:广州城管委管理员
 
 
主办: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贤思街34号  邮编:510030
备案号:粤ICP备10079992号-2  维护支持:广州金越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4401000054   版权所有: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欢迎您,您是本站第 位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