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365-588!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城管要闻  
打印|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改革创新 攻坚克难 广州“十一五”城市管理工作硕果累累
创建时间: 2011-04-12
 
    “十一五”期间,广州城市管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模”、“创卫”、“创文”、“迎亚运”为重要抓手,以保障城市环境整洁、有序、美化为目标,开拓创新,锐意求变,建管并举,实现了城市管理的跨越式发展,打造了整洁、优美、干净、有序的城市环境。尤其是去年夺取了亚运城市环境攻坚战的胜利,树立了广州城管崭新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转变职能、重心下移,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广州城市发展需要的城市管理新体制。

    一是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2004年以来,为适应广州城市发展需要,按照“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管理思路,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加大了城市管理事权下放区街的力度,赋予街道城市管理职责。2008年,按照建管分离的原则,在整合原市城管办和市城管支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2009年,将城管综合执法中队下移到街,实现了街道管理与执法的有机统一。同年,按照市政府“大部制”改革要求,组建了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将市容环卫、市政燃气、城市管理、爱国卫生等职能一并划入,实现了城市管理队伍从专门执法向以服务为核心的综合型队伍转变,形成了“统一领导,各司其职,规范管理,强化基层”的城市管理系统。

    二是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管理建立健全了“六项工作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建立了各级“一把手”对城市管理工作负总责的领导机制。二是协作机制。以市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为核心,各职能部门横向联合,市、区、街、居委纵向联动,实现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一盘棋”。三是建立综合巡检机制。各级、各部门按照城市管理标准和网格化管理要求,对日常城市管理工作实行综合巡检,发现问题即时处理。四是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以市城市管理监控指挥系统为平台,通过职能部门联动和市、区、街、居委间的快速反应,高效解决城市管理应急问题。五是考评机制。通过采取巡检、暗检、抽检和民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考评情况通报制度和奖惩制度,并把考评结果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六是责任追究机制。层层明确管理责任,各单位内部明确岗位职责,对不作为或没有按要求履行职责的,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上述六项机制把城市管理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在促进城市环境面貌改善、推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常态化、长效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破解城市管理疑难杂症能力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不断破解城市管理疑难杂症,城市环境和运行秩序有了根本的改观,树立了城管部门“服务城市、造福于民”的崭新形象。

    一是城市“六乱”得到有效治理。2006年以来,结合“创卫”、“创文”,对全市主干道、重点地区以及市民反复投诉的“六乱”点进行综合整治。2008年以来,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内街小巷规范”的工作思路,坚持疏堵结合,重点抓好一般地区早、午、晚、深夜四个时段的管理,大力加强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期间的执法保障工作,严格保障主次干道、重要地段、窗口地区周边环境秩序。先后开展了“春雷”、“靓穗”、“重力”、“春风”、“夏季”等全市性大型执法行动,重点整治成行成市地区“六乱”黑点。2006年整治64.1万宗,2007年整治87万宗,2008年整治78万宗,2009年整治75万宗,2010年整治69.1万宗,五年合计整治“六乱”373.2万宗。学习借鉴新加坡流动商贩管理经验,2010年制定出台《广州市流动商贩管理暂行办法》和《广州市整治和规范流动商贩管理工作方案》,按照“疏导、规范、服务、和谐”的管理思路,在荔湾区逢源街、南源街,天河区龙洞街等地先后建立了12个市级、24个区级流动商贩摆卖疏导示范点,入场入室经营的流动商贩超过3000档。

    二是违法建设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起,建立了违法建设日常巡查监控、重大问题报告、联合查处等制度,对全市在建工地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把查控重心放在对违法建设的事前预防,及时发现、制止新的违法建设。同时,严格依法、依程序清拆违法建设,发现一宗、清拆一宗。2006年清拆违法建设156万平方米,制止新的违法建设50万平方米;2007年清拆违法建设135万平方米,制止新的违法建设67万平方米;2008年清拆违法建设248万平方米,制止新的违法建设110万平方米;2009年清拆违法建设80万平方米,制止新的违法建设52万平方米;2010年以清拆二沙岛宏城花园别墅区违法建设为突破口,集中清拆并坚决制止了一批影响面大、顶风抢建的违法建设,清拆违法建设133万平方米,制止新的违法建设129万平方米。五年合计清拆违法建设752万平方米,制止新的违法建设408万平方米。

    三是户外广告和招牌管理、整治取得阶段性胜利。2006年,我市组织了珠江两岸违法户外广告招牌清拆工作,拆除违法户外广告6774块、6.4万平方米。2007年,拆除违法户外广告7821块、7.5万平方米。2008年,拆除违法户外广告8941块、8.5万平方米。2009年,全面铺开整治违法户外广告工作,先后分6期对全市79条主要路段两侧违法户外广告招牌进行整治,共拆除违法户外广告1.42万块、13.2万平方米。2010年,对珠江两岸违法广告招牌以及98条主干道、65个重点区域户外广告招牌进行整治,共拆除违法户外广告4.94万块、58.8万平方米。五年合计拆除违法户外广告8.72万块、94.4万平方米,有效净化了城市空间。2008年,牵头组织工商、规划、监察等12个职能部门成立“广州市户外广告整治和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开展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编制工作,出台具体路段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2009年,按照“规划先行、疏堵结合、规范管理、科学发展”原则,编制了26条路段的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成功拍卖正佳广场西北角户外电子显示屏、华林国际商业大厦户外商业广告使用权。2010年,出台了《广州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办法》。按照“一店一牌、六个统一、四个不准”的原则,分类分批更新改造和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完成22条路段和5个商圈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编制,其中19条路的户外广告接受设置审批。成功组织拍卖500个新式公用电话亭户外广告位使用权。

    四是工地管理和“泥头车”整治成效显著。2006年以来,坚持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建立健全工地管理制度,对全市工地分类、分级管理,严格查处无证施工、扰民施工及污染扬尘等各类违法案件4.3万多宗。2008年,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泥头车管理的会议纪要》精神,成立了建筑垃圾管理专业分局,加大路面巡查力度,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一不准进,三不准出”的规定,并联合市建委、交警等部门开展为期10个月的“泥头车”专项整治行动,查处违法运输和排放余泥行为2879宗。2009年市城管委成立后,牵头成立了专项整治指挥部,先后开展了泥头车专项整治“一号”、“二号”行动,组建了市区两级余泥监督队伍,推行工地视频联网系统,采取源头监管和路面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对出泥工地进行实时监控。2010年,共监督检查排泥工地1.8万个(次),检查运输车辆10.2万台(次),扣押运输工具131台(次),处罚各类违法案件 1300多宗,审验42家散体物料运输公司1052台车辆。“泥头车”造成的交通事故率与道路污染面积大幅度下降。

    五是井盖设施管理取得实质性进展。2010年6月,市政府明确市城管委为井盖设施管理牵头单位以来,充分利用“12319”服务热线,及时受理和转办群众相关投诉。出台《广州市井盖设施管理试行办法》,多次组织水务、建设、交通、电力、电信等部门积极开展井盖设施专项检查补缺行动。截止2010年12月底,全市各井盖设施权属单位共排查隐患3500处,修复补缺井盖设施3100个(套),有力保障了市民群众的安全出行。

    六是“三线下地”整治取得积极成效。重点围绕改善珠江两岸、一场三站(白云机场及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一村三区(亚运村及新中轴线地区、珠江新城核心区、重要景观区)周边和全市98条主干道沿线可视范围“三线”乱拉挂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2010年7月以来,检查“三线”乱拉挂7359处,发现违章4761宗;检查利用“三线”搭挂广告牌、晾晒衣服等8201处,发现违章5526宗;检查在建筑物外墙或利用电线杆的残旧报废线路乱拉挂3901处,发现存在残旧报废线路2061宗。截止到2010年12月底,上述问题均已整改完毕。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和服务保持高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环境卫生管理力度,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打造了广州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一是道路保洁管理优质高效。截止2010年,全市市政道路路面保洁总面积9480万平方米,其中一、二级道路2567.57公里,清扫保洁面积6162万平方米,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总面积2985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率为31.5%;人行道保洁总面积6300多万平方米,桥梁、立交桥、人行天桥、隧道和公共广场等地域保洁总面积432万平方米。此外,内环路、东濠涌高架桥隔音墙清洗长度29.73公里,清洗面积10.4万平方米。中心交通护栏清洗长度221.36公里。城区道路每天冲洗线2500公里。珠江广州河段114公里和市区714公里河涌纳入保洁范围。一、二级马路全部实行16小时保洁,三级马路16小时保洁率达30%以上,主要内街14小时保洁,步行街、火车站等重点区域24小时保洁。上述保洁区域做到清扫及时、保洁到位、质量达标。

    二是环卫作业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09年9月《广州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劳动定额》和《广州市环境卫生质量规范》颁布实施后,按照新标准进一步规范了环卫作业劳动定额,夯实了环卫精细化管理基础。目前,全市环卫保洁全面实现网格化管理,环卫作业人员统一着装,定时、定人、定岗、定量作业,垃圾清扫保质保量,垃圾收集、转运作业秩序规范,环卫作业车辆以及垃圾焚烧流程全部实现在线实时监控,并定期开展环卫作业规范化专项检查。此外,在坚持日常保洁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区快速环卫保洁工程,组建环卫快速保洁员队伍,对重点道路实施快速保洁,做到竖到底、横到边,实现道路清扫保洁无“空档”,有效解决区域性、突发性道路污染事故,进一步提高全市道路保洁效率和质量。

    三是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步。目前,全市拥有各种环卫作业机动车辆1400辆,水上垃圾清捞保洁船600多艘,公厕2700多座,垃圾压缩站156座,环卫停车场13个,卫生填埋场5个,焚烧发电厂1个,生化处理基地3个。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2006年投入使用,被评为国家一级填埋场,无害化处理水平名列全国第一,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005年11月建成投产,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该厂采用当前世界上先进高效的焚烧炉及自动化控制系统,污染物排放低于国家和欧盟规定的排放标准。另外,新建改建垃圾压缩站130多座,公厕1200多座。2008年起,全市公厕调整了男女蹲位比例,设置了残疾人蹲位,并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在道路两旁、内街和公共场所按标准配备和更新设置了10多万个垃圾桶和废物箱。

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工作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市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加强宣传教育,加快设施配套,加强垃圾分类模式、路径比对和试点,将垃圾分类工作朝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初步探索了一条适合广州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2006年起,先后在学校、社区、家庭以及机团单位开展垃圾分类,开展了大件垃圾回收、饮料软包装回收、有害垃圾回收试点和推广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我市对粪便、死禽畜、绿化垃圾、餐饮垃圾、零星余泥、再生资源等具有一定特性的生活垃圾进行分流处置。排放出来的普通生活垃圾则分成四类,餐厨垃圾进入示范站和生产基地处理,可回收垃圾由环卫服务单位进行二次分类回收,有害垃圾委托有资质的危险废弃物处置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其它垃圾进行卫生填埋或焚烧处理。2010年,以推进市政府《关于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决定》为契机,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坚持每月开展“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日”活动。全市共有126个社区、1481个机团单位、129个市场、421个学校开展了垃圾分类活动。配置了2.6万多个生活垃圾分类容器,新建了一座日处理2.4吨的餐厨垃圾处理示范站,建设了大田山填埋场好氧堆肥、厌氧发酵制沼气生产基地,建立了饮料软包装分类回收利用体系和有害垃圾分类回收体系。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清运处理总量546.1万吨,其中,卫生填埋403.2万吨,填埋沼气发电3410万度;焚烧29.7万吨,发电9275万度;粪便无害化处理21.4万吨;死禽畜卫生处理2018吨;处理有害垃圾14.34吨;绿化垃圾堆肥处理8万吨,餐厨垃圾生化处理5947吨,资源回收82万吨,灰渣资源化利用5.9万吨,饮料软包装回收1.05万吨。2010年,全市日均清运处理垃圾14962吨,末端处理率为73.8%,较2009年降低了5.8个百分点,资源回收率为15.2%,资源化处理率为85.7%,较2009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2009年生活垃圾填埋、焚烧约12000吨/日,2010年约11860吨/日,相比每天减少了140吨,降幅为1.2%。

爱国卫生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推动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全面铺开了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主要工作目标的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成功争创国家卫生城市。2006年以来,我市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从基层抓起,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以行政街为单位的卫生街区创建活动。2006年,全市102条行政街和14个窗口单位被命名为卫生街区、卫生模范街区、卫生窗口单位和卫生模范窗口单位。2007年,进一步整合了爱卫、环卫、城管、工商、卫生等部门的“三创”资源,加大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力度,推动创卫工作迈上了新台阶。2008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取得成功,实现了爱国卫生工作的历史性突破。

    二是巩固创卫成果稳步推进。2008年创卫成功后,为巩固创建成果,出台了《广州市国家卫生城市管理规定》,开展创建星级卫生街道活动,使创卫工作从“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从“终身制”转变为“动态管理”。2010年,紧紧围绕建立健全市爱卫工作综合考评体系和推动街道巩固“一星”、争创“二星”年度目标,抬高了由“一星”晋级“二星”的门槛,提高了创建标准。目前,我市70条街道被命名为“一星级卫生街道”,9条街道被命名为“二星级卫生街道”,40个村获“广东省卫生村”称号,92个村获“广州市卫生村”称号。2008年起,按照全国爱卫会关于开展为期三年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环境整洁行动,大力推进了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村容村貌改造工程以及农村改厕工作,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观。截止2010年底,完成中央下达的3000户农村改厕项目的任务,以及省爱卫办下达的“到2010年底,广州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7.15%”的“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三是病媒生物防制和控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06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预防和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防制方针,坚持群众参与与专业防治相结合,科学防制,常抓不懈,较好地控制了病媒生物的孳生,保障了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尤其是2006年和2010年面临着登革热可能爆发流行的严峻形势,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全市性灭蚊行动和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成功控制了登革热疫情,为除害防病和亚运会成功举办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市坚持每月开展一次“除四害行动周”活动,使灭蚊、灭鼠、灭蝇、灭蟑各项指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大力加强控烟卫生宣传教育工作,近五年来,我市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先后举办了“5·31”世界无烟日活动、“控烟健康齐齐唱” 等活动30多场次,开办“香港与世界控烟立法”专题讲座等控烟知识培训70多场次,培训3000多人次。2007年8月,我市在全国率先获得了“全国无烟草广告城市”称号。2010年9月,《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颁布实施。

燃气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加强燃气行业管理,燃气行业安全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群众满意率不断提升。

    一是燃气管道建设和燃气置换工作进展顺利。 2006年8月,总投资23亿元的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项目正式投产,标志着广州由煤气时代进入清洁高效的天然气时代。同年,我市开始了天然气置换工作,到2009年11月,中心城区原油制气管网已全部完成天然气置换工作,建成管道燃气总长度4502公里,用气惠及399.5万人,提前1年完成市委下达的“惠民66条”任务。

    二是高标准完成亚运燃气保障服务。制定广州2010亚运会燃气供应安全保障方案,建立亚运供气保障组织体系,指导各燃气企业按时完成亚运城、海心沙火炬等10个场馆和13个接待宾馆管道燃气配套工程建设,并配套建成天然气分输站1座、高中压调压站1座,铺设高压管道3.78公里、中压主干管4.83公里。加强对重点场馆燃气安全检查,督促29家涉亚场馆和宾馆完成安全隐患整改,确保了亚运燃气保障安全到位。

    三是燃气安全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共有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39家,瓶装液化气储灌站71座,液化气供应站点402个。为切实加强燃气安全监管,贯彻实施《广州市安全生产条例》,定期对燃气经营企业及其分销机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加强燃气安全演练。5年来,共对各类燃气设施进行了790个(次)安全检查,发现隐患2121项,发出整改通知书436份,切实消除燃气安全隐患。制定和发布了《广州市燃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先后组织了108次较大规模的应急演练,有效提高了燃气抢险救援能力。

    四是燃气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市民介绍燃气知识、安全用气常识、危险警示、事故应急等,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006年起,开设了24小时燃气服务热线电话。2007年,全面推行《广州市燃气行业服务规范》。2008年以来,以“创文”为契机,各燃气经营企业进一步规范服务程序,提高服务水平,行业满意度逐年提升。

旧城社区环境大幅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开展旧城社区环境改善里子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社区环境水平。

    2006年,市委、市政府将旧城社区环境改善里子工程列为城市管理年活动和惠民66条重要任务之一。2007年起,组织对部分旧城社区开展拆违章、清理垃圾杂物、绿化美化、“拆墙透绿”、改善内街内巷道路及排水系统、整饰建筑物立面等综合整治工作。截止2010年初,完成了589个旧城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新建、扩建社区道路50多万平方米、排水管道70多公里、公共用地绿化以及“拆墙透绿”等32万平方米。

“数字城管”全天候高效联动服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提升“数字城管”水平,依托技术力量实现城市管理的多级联动、高效协同。

    2007年6月,广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监控指挥中心挂牌成立,该中心整合了全市治安视频监控、综合巡检系统、“12319”城管服务专线及全市散体物料运输监控系统等资源,对我市环境卫生、建筑工地、市政设施、散体物料运输车辆等全天候实行巡查监督、综合调度、快速处置。该中心共分三期建设。一期、二期已投入运行,包括1个监控应急指挥大厅、2个应急指挥会议室和1个现代化城市建设管理数据中心,建成并共享400多路视频监控信号,80台城管执法和巡检车装置GPRS卫星定位系统,9辆移动监控车配置CDMA实时图像传输技术,可实现高点远眺、近距取证和移动跟踪,具备了统一视频监控、多功能显示、集中事件采集、资源统一管理、多级联动、可视化指挥调度、移动指挥、应急预案指挥和事件监督管理等九大系统功能。三期建设于2009年10月启动,将分别完成标准化体系建设、城市管理资源中心库建设、城市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等。目前,已组建市、区两级综合巡检队伍,为各综合巡检队伍配发“城管通”设备共260套。数字城管系统运行以来,整合全市各类视频17442路,完成社区工作网格划分和图层集管理,建设综合巡检系统和无线对讲即时调度平台,组建市、区、街三级城市综合管理巡检队伍,配置“巡检通”到街道,推广区域式联动管理,对全市6大类40种65万个城市管理部件进行高效适时管理,初步建立了“适应、协同、集中、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2007年以来,市、区、街综合巡检队伍通过巡查共发现问题28.77万起,现场即时处理24.37宗,并对4.3万起现场难以处置的问题通过“巡检通”或无线对讲机上报中心跟进处理,提高了处理能力,优化了办事效率。

法规建设工作成绩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开展城市管理法规建设,为城市管理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强的法规支撑,保障了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006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3部地方性法规,《广州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办法》、《广州市井盖设施管理试行办法》、《关于加强本市水域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通告》、《关于加强建筑散体物料运输管理的通告》、《关于划定严禁乱摆卖区域的通告》等20多个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此外,还完成了《广州市城管综合执法细则》、《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规定》、《广州市流动摊贩管理办法》、《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草拟工作。其中,《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已于今年2月颁布。

人才队伍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展现了城管系统良好的精神风貌。

    为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2006年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城管队伍建设标准、人才培训规划,建立完善了系统规范的管理、考评、奖惩机制,引进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队伍的素质结构得到了全面改善,队伍的管理得到全面加强,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快速反应、能打硬战、一专多能、功能齐全的城市管理队伍,出色完成了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任务,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荣获国家、省、市级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城管系统共有15个单位、20名个人获得国家级荣誉,21个单位、38名个人获得省级荣誉,171个单位、479名个人获得市级荣誉。如:市城管执法支队2006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先进集体。市市容环卫局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200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填埋场、2007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2008年被评为“第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007年获“国家环保示范工程奖”、2009年获国家“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2009年,广州市无害化处理厂女子掏粪班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广州市洒水车队被评为广东省先进集体。又如:2006年,荔湾区环卫局覃振凤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白云区城管大队胡利文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市城管执法支队三大队李成建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党支部书记。2007年,广州市洒水车队姚新光被评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2008年,市城管委杨昌海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广州市卫生处理厂蔡金亮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市城管委彭志秋被评为“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广州市无害化处理厂张书文被评为广东省模范军转干部等。(陈孝平 邓培森 蒋明 冯明明)


 
信息来源: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责任编辑:广州城管委管理员
 
 
主办: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贤思街34号  邮编:510030
备案号:粤ICP备10079992号-2  维护支持:广州金越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4401000054   版权所有: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欢迎您,您是本站第 位贵宾!